伏虎寺
寺院概況
峨眉山八大寺廟之一。始建于唐代,南宋紹興年間改建,清順治年間,貫之和尚重建,歷時二十載,為全山最大寺廟之一。進入寺門便是彌勒殿,殿內供金身泥塑彌勒坐像,兩側分塑四大天王坐像。彌勒殿后系韋陀殿,內有韋陀像。寺內有華嚴塔亭,中置明代鑄造的紫銅華嚴塔一座,塔高5.8米,共14層,塔身鑄有4700余尊小佛像,塔體鐫刻《華嚴經》文。華嚴銅塔以其時代久遠、體形高大和鑄造精良而居中國銅塔之最。
歷史沿革
伏虎寺是峨眉山有名的一個寺廟,位于報國寺西約一公里,始建于晉代,當時稱為藥師殿,后來一度曾改稱為"龍神堂"、"虎溪禪林"、"虎溪精舍"。因山形如臥虎,遂將寺定名為"伏虎寺",又因為傳說樹林中多有虎患,于是建立"尊勝幢",其外形制作像塔一樣,上刻梵咒,放在無量殿前。寺內建筑,歷經朝代興廢,也曾幾度興廢。清順治八年(1651)重修。 現在,全山比丘尼都集中于伏虎寺居住,該寺隨之成為中國較大的比丘尼道場之一。寺內建筑有山門、彌勒殿、大雄寶殿、觀音殿、客堂、齋堂等。
從暮春到初秋,在伏虎寺的花枝間、草叢中、曲徑上,或是殿堂內,往往會看到枯葉蝶隨風飄舞。它喜歡單獨長途飛行,時飛時息,采食花密或樹液,一旦遇有“敵情”,立刻疾速地飛落在樹枝上或草叢中,偽裝成一片枯葉,靜悄悄地躲藏在綠葉叢里。依靠它這種特殊的自衛能力,枯葉蝶在峨眉山代代相傳。
重要殿宇
彌勒殿
彌勒殿是伏虎寺的第一個大殿,里面供奉的是笑口常開的大肚彌勒佛塑像。彌勒殿左右兩廂為四大天王的塑像,左邊手抱琵琶為東方持國天王,旁邊手持寶劍為南方增長天王。在民間有一種說法,認為四大天五持四物,象征風調雨順。
在伏虎寺彌勒殿右邊是西方廣目天王,和北方多聞天王,左邊手握紅傘的是廣目天王,右邊多聞天王則是手捏青龍。
韋陀菩薩
伏虎寺還供奉著韋陀菩薩,韋陀菩薩是佛的護法神,所在說釋迦牟尼佛入涅時,邪魔把佛的遺骨搶走,韋陀及時追趕,奮力奪回,因此佛教便把他作為驅除邪魔,保護佛法的天神。
離垢園
伏虎寺離垢園牌匾上的三個大字,是清朝康熙皇帝來此時,親筆所題寫的。從離垢園看庭院四周的屋頂上,一年四季都沒有枯枝敗葉,整個寺院無塵無垢,被世人視為奇跡,所以稱為"離垢園"。
大雄寶殿
大雄寶殿是清朝順治八年(1651)年重修的,在殿前有很多長明燈,也叫做佛前海燈,寺宇建筑構成若干個四合院,隨意性很強,但有一點很具有代表性的,完全帶有川西民居特色的烙印。峨眉山地處盆地西南,受地域文化的影響很大,工匠來自民間,民間建筑與寺廟建筑手法相融,重檐,單檐,歇山,懸山,硬山并用。小青瓦,木皮屋面,素脊,幾近院落,一般以主殿"大雄寶殿"為主。
大雄寶殿在伏虎寺的中軸線上,而縱軸線上的建筑也是各有千秋。
從明代以后,叢林規制已趨定型,大殿設像已有成法,大雄寶殿的佛像可分為幾部份,一是大殿正中的主尊佛像。一是大殿正中的主尊佛像一般或設釋迦牟尼佛,或設三身佛,或設三世佛。
三身為法身,報身,應身;法身是本來之身;報身是通過修持得到的名位;應身為適應某種場合,應化成某種身份。而在大殿內,還會供奉有十八羅漢,一般是分別供奉在大殿兩側,共十八尊,一側分別為九尊。
伏虎寺大雄寶殿整個殿宇氣勢雄偉,雕梁畫棟,其實一般佛寺內很多殿堂都是以所供之佛或菩薩命名,但是所有寺廟供奉的釋迦牟尼佛的殿宇稱作"大雄寶殿",這是取大雄無畏之意。
華嚴寶塔
華嚴寶塔是在伏虎寺大雄寶殿的左上方,這個塔鑄造于明朝萬歷十三年,華嚴寶塔是伏虎寺的鎮寺之寶。這樣一座精美而巨大的銅塔鑄造于將近八百年前,而且是一次鑄造完成,整座塔高度有5.8米,塔身沒有任何拼接的痕跡。
羅漢堂
羅漢堂地處伏虎寺的最高處,最早修建于清朝,里面供奉著五百羅漢。
伏虎寺五百羅漢堂里實際只有九百九十九尊羅漢,為什么叫做五百羅漢堂呢?在門前羅漢堂的香爐,每天都是香煙繚繞,煙火不斷的。據說當初塑羅漢的大師也是一位羅漢,所以大家說的五百羅漢實際上只有九百九十九尊,而還有一尊就是這位大師。
在羅漢堂的中間有一尊面佛,他是觀音的化身。在四面佛的周圍就是羅漢堂的五百羅漢,這些羅漢的神態都不相同;有的慈眉善目,有的愁眉苦臉,有的兇神惡煞。但有一點卻是相同,那就是每一尊羅漢都是栩栩如生。
在五百羅漢中間有一位長相跟大肚彌勒佛長相很相似的羅漢,叫做"布袋羅漢"。
羅漢是梵語譯間阿羅漢略稱,關于羅漢的說法有很多,有的說是追隨佛陀左右的五百真傳弟子;還有的說是五百個被佛祖度化而修成正果的盲人;但比較普遍的說法卻是最初參與整理經,律,論大型集結的比丘。
翻查資料可知,佛滅后,其在世時的教義,由弟子加以整理,舉行了六次大型的三藏續集會,第一次在佛入滅之年,于摩羯陀國之都城"王舍城",共有五百比丘出席,稱為"五百集法"。
還可以輸入200字
發 表